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坐像

1505年,教宗尤里烏斯二世(Julius II, 1443-1513)委託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為他製作陵墓。1545年,米開朗基羅完成這座現在位於羅馬聖彼得鎖鍊教堂(San Pietro in Vincoli)的陵墓,其中最為人矚目的,便是位於陵寢中央高達約三公尺七十公分的摩西坐像。

一,米開朗基羅製作,位於羅馬聖彼得鎖鍊教堂中的教宗尤里烏斯二世(Julius II, 1443-1513)陵墓。
一, 米開朗基羅製作,位於羅馬聖彼得鎖鍊教堂中的教宗尤里烏斯二世(Julius II, 1443-1513)陵墓。

這座摩西坐像,神態凝重,彷彿在期待某個重大的時刻來臨。我們知道,在舊約《出埃及記》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過了紅海,進入曠野三個月後,耶和華上帝在西奈山邊和以色列人立約,要以色列人歸耶和華神做祭司的國度與聖潔的國民,並召摩西上山,頒下了十誡與其他律法。摩西在山上四十晝夜,領得建造聖所的規定,下山前,耶和華神將寫有十誡的兩塊石版交給摩西。在山下等候摩西的以色列人,漸失耐心,要求摩西的哥哥亞倫為他們鑄造金牛犢,當成帶領他們離開埃及的耶和華神,以便祭拜,背棄了耶和華十誡中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跪拜的誡命。摩西下山後,見到以色列人在營地中跳舞祭拜金牛犢,勃然大怒,便把石版扔下摔碎。這個事件,導致摩西清理門戶,除滅了大約三千的以色列人,也讓摩西深恐耶和華會棄絕以色列百姓。然而,耶和華曾起誓要將迦南應許之地賜給以色列百姓,雖然百姓心硬悖逆,祂仍以慈愛相對,遂吩咐摩西鑿出兩塊石版,和之前摔碎一樣,帶上西奈山,好再次將誡命寫在其上,與以色列人重新立約。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坐像,可能便是在試著捕捉摩西準備攜帶石版上山前的心境,忐忑不安,不清楚耶和華神的心意。

摩西坐像
摩西坐像

奇特的謎:摩西頭上的角

這座雕像確實展現米開朗基羅過人的技藝,可謂一尊大理石雕傑作,不過,這尊雕像卻因為摩西頭上的兩隻角,而引人多方揣測。在西方的民俗中,角通常是撒旦魔鬼的特徵,為何米開朗基羅要以這種表現方式來刻製摩西呢?我們知道,由於猶太人把耶穌釘死十字架,導致歐洲中古時期之後的反猶風潮,猶太人和魔鬼等同起來,這種意識型態,最後促成二戰希特勒的滅猶運動。難道米開朗基羅刻意在這尊雕像中表露某種程度的反猶心態嗎?然而,在深入瞭解西方當時的宗教理念後,摩西的角其實是種力量與榮耀的象徵,是他和耶和華神親密關係的一種展現。

摩西頭上的角
摩西頭上的角

西元382年,時任羅馬教宗達馬蘇(Damasus I, c. 305–384)祕書的聖傑羅姆(St. Jerome, c. 340-420),在教宗的鼓勵下,展開了翻譯拉丁文聖經的工作。聖傑羅姆可說是古代西方教會中最偉大的學者,不僅博覽群書,也遊遍各地。他的聖經翻譯工作持續了二十三年,先以舊約的希臘文譯本,也就是七十士譯本和希臘文新約為基礎,後來更埋首舊約的希伯來原文,再次翻譯舊約。他的譯本不僅替代了當時許多粗糙的流行拉丁文譯本,也成為之後西方教會的經典拉丁文譯本,也就是武加大譯本(Biblia Vulgata)。摩西會長角,便是因為這個譯本。

角的解釋

摩西攜帶石版第二次上西奈山,耶和華神在雲中降臨,和摩西同在,要以色列人謹守祂的吩咐。摩西再次待在山上四十晝夜,當他拿著兩塊法版下山時,「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華和他說話就發了光」(出埃及記34:29)。舊約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發光」譯成「滿有榮耀」,雖然並未忠於希伯來文原意,但至少可以讓人意會,看出摩西的臉在「發光」。不過,我們進一步看看希伯來文「發光」的原文qāran,這個動詞的名詞型態為qeren。在希伯來文字典中,qeren有以下三種解釋:

  • 山羊的角。
  • 力量的象徵。
  • 有角的祭壇、聖所及神的同在。

此外,qeren這個字也可解釋成長型的柱狀放射物體。譬如,在舊約《哈巴谷書》三章四節中提到神:「他的光輝如同日光,從他手裡射出光線,在其中藏著他的能力。」qeren在這被譯成射出的光線。傑羅姆在翻譯拉丁文聖經時,想必在這個字的動詞型態上斟酌許久,到底要直譯,還是意譯,要保留角的意涵與象徵,還是單純譯成摩西的臉上有光發出。他選擇了直譯,在他的譯文中:"et ignorabat quod cornuta esset facies",他把qāran譯成cornuta,長角,於是出埃及記34:29便成了:「不知道自己的面皮長了角」。

到了宗教改革後,長角這個字眼,便不再被其他譯者採用了。不過,摩西長角在聖經圖像中,卻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表現方式。藝術史家魯絲‧梅林可夫(Ruth Mellinkoff)在她1970年出版的《西洋中古藝術與思想中的摩西的角》(The Horned Moses in Medieval Art and Thought),便深入研究了這個主題,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瞭解摩西的角在西方中古時代的意義。

傑羅姆的翻譯,並非誤譯,而是刻意選擇直譯,保留這個字在古希伯來文中的多樣意涵,並藉此呈現在經文中的象徵隱喻。回到《出埃及記》中摩西兩次在西奈山上和耶和華神交談的場景,可以發現,他第一次下山時,經文並未特意提到他臉上是否有光,但第二次下山時,我們卻見到他臉上發光,以色列眾人甚至不敢靠近他,摩西不得不拿帕子遮住自己的臉。在仔細閱讀經文後,在摩西第二次上山前,便在以色列人營外被摩西稱為會幕的帳棚中,和耶和華神說話,彷彿朋友一般。神要摩西繼續帶領以色列人往迦南應許地前進,而摩西懇求神能和他同在,一起帶領以色列人,神答應後,摩西便求神能在他面前顯出祂的榮耀來。由於人見到神的面便不能存活,耶和華神便在自己的榮耀經過時,把摩西放在磐石穴中,用手遮掩摩西,待祂過去後,讓摩西能見到祂的背。從這來看,摩西極可能在上山前,便因見到神的榮耀,神的榮光轉移到他臉上,臉上便已發光,或「長了角」。

從聖經經文來看,摩西單獨與神在營外的會幕見面,到他上山的這段時間中,似乎並未見到其他的以色列人,而隔天,摩西便上山待了四十天,繼續聆聽神的吩咐,在在說明神與摩西的關係非比尋常。米開朗基羅這尊有角的摩西坐像,可能便詮釋出摩西在上山前,便已被神賦予其權柄與榮耀,豎立他在以色列人中的無上地位,在猶太人的歷史上,摩西不僅是先知、領袖與律法的源頭,其地位甚至高過天使(見每日研經叢書:希伯來書註釋頁32-33)。這個榮光,或摩西的角,象徵著能力、榮耀、勝利、權柄、聖潔、神人關係和救贖,而這也是中世紀神學家與學者的一般看法。

西領受律法,出自西歐中古早期的手稿插圖,約840年。這個時期關於摩西的圖像,並未見到摩西頭上有角。
摩西領受律法,出自西歐中古早期的手稿插圖,約840年。這個時期關於摩西的圖像,並未見到摩西頭上有角。

在基督教圖像學中摩西什麼時候開始長角?

不過,摩西的角,並未在傑羅姆的拉丁文譯本問世的四世紀初,便出現在當時有關摩西的圖像上。在東正教地區,由於使用七十士希臘譯本,相關的摩西圖像並未出現角;而西方教會,一直要到十一世紀,這角才出現在英國修院院長亞弗列克(Aelfric, c. 955 – c. 1010)以古英文註解的《摩西五經與約書亞記釋義》(Paraphrase of Pentateuch and Joshua)手稿插圖中。在這份手稿插圖中,摩西看來是穿戴著一件帶有有角頭盔的長袍,而這可能源自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北歐血緣。在這些來自北歐的英國住民的眼中,有角的頭盔象徵著偉大領袖的榮耀與權力,一如摩西在以色列人心中的地位一般。

五,摩西領受律法,出自英國修院院長亞弗列克(Aelfric, c. 955 – c. 1010)註解的《摩西五經與約書亞記釋義》手稿插圖,約1025-1050年。在這手稿中出現的摩西,全都穿戴著一件帶有有角頭盔的長袍。
摩西領受律法,出自英國修院院長亞弗列克(Aelfric, c. 955 – c. 1010)註解的《摩西五經與約書亞記釋義》手稿插圖,約1025-1050年。在這手稿中出現的摩西,全都穿戴著一件帶有有角頭盔的長袍。
古代北歐地區的有角頭盔,丹麥威克索(Viksø)出土,約西元前900。
古代北歐地區的有角頭盔,丹麥威克索(Viksø)出土,約西元前900。
自此以後,長角摩西的圖像,逐漸在西方教會的藝術中普及起來,在當時重要的西歐哥德式教堂彩繪玻璃與雕塑中,都能見到摩西的角的蹤影,到了十五與十六世紀,義大利半島也流行起來。這種視覺圖像,在多數西方教會的神學家眼中,多被解釋成類似角的光束,也就是說,他們明白這個字眼在希伯來文中的原始意義。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坐像,正是這種時代風潮的產物。之後的世代,摩西的角在視覺藝術中,雖然數量大減,但仍為一些描繪聖經故事的藝術家採用,如十九世紀法國插圖藝術家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 1832-1883)的《聖經插圖》與二十世紀俄國藝術家夏加爾(Marc Chagall, 1887–1985)有關摩西的圖像,都仍繼續這樣的表現方式,不過,他們現在則以光束代替了原來的角。
聖瑪麗修院(St. Mary's Abbey)之摩西雕像,現藏於英國約克夏博物館,約1200年。摩西的角逐漸流行起來。
聖瑪麗修院(St. Mary’s Abbey)之摩西雕像,現藏於英國約克夏博物館,約1200年。摩西的角逐漸流行起來。
摩西領受十誡壁畫,科西摩‧羅賽利(Cosimo Rosselli, 1439-1507)繪製,梵諦岡西斯汀教堂(Cappella Sistina),1481-1482年。在羅賽利的壁畫中,他在一張畫面中繪製了摩西領取十誡的連環組圖,我們看到中間上方,摩西在西奈山上從有天使圍繞的神手中接過十誡法版,而約書亞則在山腰中打盹等候。在畫面左下方,摩西帶著法版下來,臉上有著榮光,約書亞跟在他身後。畫面中央,便是摩西見到以色列人祭拜金牛犢,勃然大怒摔碎石版那一幕。畫面右上方,可以看見摩西清理門戶的場面。這張連環組圖,繪製的是摩西第一次領取十誡石版的幾個關鍵時刻,藝術家在這已繪出摩西臉上的榮光,他並未以長角的方式處理,可見在文藝復興時期,摩西的角在教會的理解與解釋中,便是榮光的象徵。米開朗基羅可能無法在雕像上刻出榮光,而繼續借用中古後期流行的角來表現。
摩西領受十誡壁畫,科西摩‧羅賽利(Cosimo Rosselli, 1439-1507)繪製,梵諦岡西斯汀教堂(Cappella Sistina),1481-1482年。在羅賽利的壁畫中,他在一張畫面中繪製了摩西領取十誡的連環組圖,我們看到中間上方,摩西在西奈山上從有天使圍繞的神手中接過十誡法版,而約書亞則在山腰中打盹等候。在畫面左下方,摩西帶著法版下來,臉上有著榮光,約書亞跟在他身後。畫面中央,便是摩西見到以色列人祭拜金牛犢,勃然大怒摔碎石版那一幕。畫面右上方,可以看見摩西清理門戶的場面。這張連環組圖,繪製的是摩西第一次領取十誡石版的幾個關鍵時刻,藝術家在這已繪出摩西臉上的榮光,他並未以長角的方式處理,可見在文藝復興時期,摩西的角在教會的理解與解釋中,便是榮光的象徵。米開朗基羅可能無法在雕像上刻出榮光,而繼續借用中古後期流行的角來表現。
摩西攜帶法版下山,出自朵黑的《聖經插圖》,1865年。在朵黑的插圖中,他採用類似角的兩道光束來展現摩西的榮光。
摩西攜帶法版下山,出自多雷的《聖經插圖》,1865年。在多雷的插圖中,他採用類似角的兩道光束來自摩西的榮光。
摩西與十誡,夏加爾的彩色石版版畫,約1960年。夏加爾繪製了不少聖經的圖像,在摩西的部分,他也以光束的方式處理摩西的榮光。
摩西與十誡,夏加爾的彩色石版版畫,約1960年。夏加爾繪製了不少聖經的圖像,在摩西的部分,他也以光束的方式處理摩西的榮光。

角與聖殿的關係

摩西的榮光源自耶和華神,以色列會眾自然起了敬畏之心,因此摩西便在以色列人面前蒙上帕子,只在和耶和華神說話時,才揭去帕子。我們已經知道角這個字眼也有祭壇的含意,而神要以色列人造出的祭壇,四個角落都有凸出的角狀物。祭壇不僅是獻祭焚燒祭物之處,更是避難的所在。所羅門王繼任大衛的王座後,原本與他爭奪王位的哥哥亞多尼雅恐慌不已,便逃到耶和華帳幕那裡抓住祭壇的角,所羅門赦免了他,條件是要作「忠義的人」(列王紀上 1:50-53)。這個插曲,看出罪人可以逃至祭壇,認罪以尋求救贖。在以色列人曠野時期的會幕與之後的聖殿,在最裡面的至聖所部分,是以一塊布幔和外面的聖所隔開。聖所與外院,是祭司執行祭祀儀式的所在,而至聖所則是存放十誡石版的約櫃與神榮耀的所在,可謂神在地上的居所,大祭司只有在每年的贖罪日才能進去一次。這種儀式與規定,既是彰顯神的榮耀,亦是保護以色列人不致隨便進入神所在的至聖所,而遭致死亡。摩西以帕子蒙上有神榮光的臉,就如以布幔遮住的至聖所一樣。這種神學上的雷同意象,到了新約時期,因為耶穌基督而有了轉變。在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氣絕的那一刻,聖殿的布幔裂為兩半,到了那個時候,人類便可透過耶穌這個永遠的大祭司,來到神的面前,得見神的榮光,而不致滅亡。「那吩咐光從黑暗裏照出來的 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裏,叫我們得知 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哥林多後書 4:6)

會幕與聖殿圖示。
會幕與聖殿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