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00.-

作者:Edmond GONCOURT & Jules de GONCOURT
名稱:【十八世紀藝術】(L’ART DU DIX-HUITIÈME SIÈCLE)
署名:Paris, E. Dentu。
技法:銅版與活字印刷。內含1張插圖書名頁(Bracquemond刻製的龔固爾兄弟側面肖像)及66張銅版蝕刻插圖,包括42張龔固爾兄弟親自刻製的各個畫家不同作品及14張瓦宏(Adolphe Varin)刻製的藝術家肖像,包括兩張龔固爾兄弟的肖像。另外,書中也收錄了1744年,謝戴(Pierre-Quentin Chedel)所刻製的十張布雪(François Boucher)為【阿卡玉與徹爾菲】(Acajou et Zirphile)一書製作的圖稿。紅色摩洛哥山羊皮裝幀,歷史主義風格燙金押花。上書緣燙金,側書緣與下書緣毛邊。書脊下方有裝幀師EENHAES REL.字樣。
年代:1859-1875年。
尺寸:4開本 (23 x 28.5 cm)。(BO 076)
作品介紹:
談到【十八世紀藝術】(L’ART DU DIX-HUITIÈME SIÈCLE)一書,便遇見了十九世紀法國一對傳奇人物:龔固爾兄弟,分別是哥哥愛德蒙·德·龔固爾(Edmond de Goncourt, 1822 – 1896)和弟弟朱爾·德·龔固爾(Jules de Goncourt, 1830 – 1870)。今天法國重要的龔固爾文學獎,即由愛德蒙·德·龔固爾的遺產捐贈成立的龔固爾學院評選,從1903年開始,至今不墜,成為法國文學新秀覬覦的大獎,雖然獎金並不豐厚,但卻能一躍成為眾所矚目的文學新星。

龔固爾兄弟對法國自然主義小說、社會史和藝術評論有著卓越貢獻,發表過不少小說,強調小說一定要反映生活,動筆前一定要深入調查研究,其中主角多為真實人物,因而被視為「文獻小說」的創始人。他們雖非孿生兄弟,但舉止行為相似,愛好相同,也都有神經質的傾向,著作皆以龔固爾一名發表,不分兄弟。他們兩人的日記,寫作時間長達數十年,成為研究法國第二帝國和第三共和國時代文藝界情況的寶貴史料。
龔固爾兄弟蝕刻版畫下的德布庫(Philibert-Louis Debucourt)作品 龔固爾兄弟蝕刻版畫下的佛那宮納(Jean-Honoré Fragonard)作品 龔固爾兄弟蝕刻版畫下的德布庫(Philibert-Louis Debucourt)作品 龔固爾兄弟蝕刻版畫下的佛那宮納(Jean-Honoré Fragonard)作品
龔固爾兄弟另外一個重要成就,便是這本【十八世紀藝術】一書。他們對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情有獨鍾,在法國大革命後,舊王朝時代的藝術被打入冷宮,成為政治不正確的物件,他們卻一反潮流,重新評估洛可可藝術,深耕十八世紀的社會文化與歷史。1859年起,開始刊載他們的研究成果,直到1875年止,一共發表了12篇文章,其中11篇為十八世紀個別藝術家的傳記與作品評述,分別為聖奧邦(Gabriel de Saint-Aubin, 1724 – 1780), 華鐸(Jean-Antoine Watteau, 1684 – 1721), 普呂東(Pierre-Paul Prud’hon, 1758 – 1823), 布雪(François Boucher, 1703 – 1770), 格勒茲(Jean-Baptiste Greuze, 1725 – 1805), 夏爾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 1699 – 1779), 佛那宮納(Jean-Honoré Fragonard, 1732 – 1806), 德布庫(Philibert-Louis Debucourt, 1755 – 1832), 德·拉圖爾(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 1704 – 1788)及兩篇專論插圖藝術家,如格拉維洛(Hubert-François Gravelot, 1699 – 1773), 寇宏(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 – 1790) , 艾真(Charles-Dominique-Joseph Eisen, 1720 – 1778) , 莫侯(Jean-Michel Moreau, 1741 – 1814)。最後一篇則是通論並介紹十八世紀藝術,也成了此書的書名。當時每期限量發行200份,最後再集結出版,而最後能夠完整集結出版的份數,不到200份。
【十八世紀藝術】一書的問世逐漸改變當時法國對十八世紀藝術的評價,也逐漸掀起收藏十八世紀藝術的風潮,這股趨勢,到了二十世紀初,甚至飄洋過海傳到美國。當時一些美國重要的收藏家都以【十八世紀藝術】一書為收藏的參考依據。由此看來,可說龔固爾兄弟的【十八世紀藝術】翻轉了十八世紀的法國藝術評價,讓洛可可風格與許多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家重新登上藝術史的舞台。 龔固爾兄弟為【十八世紀藝術】親自製作各藝術家相關作品的版畫複刻,並由法國肖像藝術家瓦宏(Pierre-Adolphe Varin, 1821-1897)分別繪製不同藝術家的版畫肖像。我們這個版本較為特別之處,是多了1744年,由當時的版畫家謝戴(Pierre Quentin Chedel, 1705 – 1762)所刻製的10張布雪為【阿卡玉與徹爾菲】(Acajou et Zirphile)一書製作的圖稿。這些圖稿原為瑞典伯爵與政治家泰森(Carl Gustaf Tessin, 1695 – 1770) 1741的作品【佛鈴蘭或小孩璜】(Faunillane, ou l’Infante Jaun)所作,但由於印製很少,泰森又被召回國,便把圖版送給另一位出版家普勞特(Prault)。而後者為了找到合適的文字來搭配插圖,委託三位作家提供文稿,最後選中法國作家杜克羅斯(Charles Pinot Duclos, 1704 – 1772) 的【阿卡玉與徹爾菲】,這反而成了當時少見插圖沒有附上圖說的書籍。我們這本【十八世紀藝術】便多了當時這10張布雪的插圖,也安置在介紹布雪的文章中,可能是出自收藏家自己的喜好,而插入到此書,更顯珍稀。
比利時藏書家西蒙森(Raoul Simonson)的徽章型藏書票。

我們這本還有幾點值得注意之處。首先,此書有龔固爾兄弟的簽名(在1866年Debucourt的專刊書頁上),獻給一位名為De Morgue-Cevenent(?)的收藏家。另外,便是這本書曾為比利時二十世紀知名的藏書家西蒙森(Raoul Simonson, 1896-1965)的藏書,在蝴蝶頁處有他的摩洛哥山羊皮製的徽章型藏書票。他不僅是位出版家,也是目錄學者,以精緻華麗的圖書收藏為主,同時展現自己的比利時出身,藏品中有許多可以體現比利時特色的書籍。2013年,他的藏書成為蘇富比兩場專拍的主角。再來,本書的裝幀出自比利時十九世紀的裝幀師安海斯(Pierre-François Eenhaes, 1823-1910)之手,當時他在布魯塞爾皇帝街(rue de l’Empereur)14號執業,後遷至聖查爾斯胡同(impasse Saint-Charles)。安海斯在這本【十八世紀藝術】的裝幀上,運用當時流行的歷史主義風格,將過去文藝復興與古典的花飾,以絕妙的技巧融合在前後書封與書脊上,華麗典雅,穩重大方。蝴蝶頁的燙金花飾飾框,以三種花紋排列,細膩雅緻,配上紅色基調的大理石雲紋紙,形成令人目不暇幾的視覺饗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