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NTD 44,000

作者:Francesco Bartolozzi (R.A.)(1727 – 1815 )

名稱:【繪畫的起源】(The origin of Painting)

署名:無(Published in London by A. Poggi)。此件作品為出版前的試印版,尚未添上相關的出版資訊與時間。紙面上仍留有當初試印時留下的細點墨跡,十分罕見。

技法:細點技法(stipple engraving),版上手繪上彩(À la poupée )。

年代:1786. 08.01出版。

尺寸:畫面25 x 21/ 紙面29 x 26 cm。(P K-051)

作品介紹:

介紹這張版畫前,先來回顧一下歐洲的版畫發展,才可了解十八世紀,彩色銅版為何是版畫技法的最大成就。早在十五世紀中,歐洲雖已出現手繪上彩的方式,在木刻作品中取得類似繪畫的彩色效果,但嚴格不算是版畫技法取得的效果。十六世紀初,出現明暗木刻法,則已具備彩色印刷的雛形。然而,由於創作概念停留在單色色調的重複壓印上,而沒有走向日本浮世繪彩色木刻的發展道路。在凹版技法中,銅版直刻與蝕刻都是透過線條來構成畫面的主要成份,不符合表現色彩時所要求的平面結構。在十七世紀時,儘管有人在銅版線條上直接上色,但十分繁複耗工,而且每件印張的效果皆不完全相同,不能符合版畫複製的目的。直到十八世紀,出現新的銅版技法,在銅版上以面的方式替代線條刻鑿的方式,彩色銅版的基本條件才算具備,也是歐洲正式印製彩色作品的開始,例如,在英國大行其道的美柔丁銅版(磨刻技法),及法人佛蘭斯瓦所發明的粉筆效果技法,都以面的表現來處理畫面的構成,而非以刻針經營線條。另外,還有細點效果及粉末腐蝕法等新的銅版技法,也是以面來表現畫面的技法。

細點技法的肌里:巴托洛奇作品【繪畫的起源】局部

這張版畫作品,見證著十八世紀彩色銅版的一個高峰,是以細點技法製作完成。細點技法基本是蝕刻技法,主要使用粗細不同的滾輪式刻刀,或運用於粉筆效果技法上的球狀刻刀,造成點狀構成的畫面後,繼續加以腐蝕完成,也有不經腐蝕過程,以直刻方式完成的細點技法作品。細點技法的畫面由粗細不同、濃密不一的點構成,形成柔和細膩的效果,並以此取得構成色調的面,適合表現色彩。其中,尤以義大利人巴托洛奇(Francesco Bartolozzi, 1727-1815)為此一技法的代表人物,也是這張版畫的作者。他在佛羅倫斯出生,父親原本希望子承父業,讓他成為金匠,然而他偏愛平面藝術,轉而至威尼斯習藝,最後精通銅版蝕刻的技法,既自己創作,也複刻許多大師的畫作與壁畫,名聲逐漸傳至歐洲其他地區。1764年,他來到英國,很快成為王室御用版畫師,一待便將近四十年,在英國藝文界有著舉足輕重的聲望。他不僅習得在英國風行的銅版細點技法,並精益求精,成為此一技法的翹楚。他的作品為數眾多,其中較為傑出的,都流露出優雅柔美的氣質,且偏愛紅色、橙色與棕色印墨,而非當時主流的黑色。巴托洛奇名重士林,自己的作坊中學生及藝師多達五十多位,複製當時英國重要肖像畫家的繪畫作品。1802年,他轉往葡萄牙里斯本,協助王室印刷坊更上層樓,最後亦埋身里斯本。

德國畫家孟格斯(Anton Raphael Mengs, 1728 – 1779),【巴托洛奇肖像】。

由於這張彩色細點版畫作品為正式出版前的試印版,沒有相關的出版訊息與作品名稱。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館藏中有此作品,才能一窺這件作品的身世。這張名為【繪畫的起源】的版畫作品,1786年8月1日由巴托洛奇的同鄉,出版家與藝術商人波奇(Antonio Cesare Poggi, ?-1836?)印製出版。這是巴托洛奇少見的原創版畫作品,使用直接在版上手繪慢慢上彩的技法(À la poupée ),然後再細心擦拭掉多餘的顏色,印完之後,再次重複版上上彩,因此每張畫面會有些許不同,有時效果差異會很大,不像套色印製,可以控制差異。畫面是一則在十八世紀逐漸流行起來的古希臘故事。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 23 – 79)在傳世大作【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中論及繪畫的起源時,記述了一則著名的傳說。出身西錫安(Sicyon),被視為古希臘第一位雕塑家的布塔德斯(Butades),他女兒所愛的一名年輕男子即將遠行,為了一解相思之苦,她在牆上描繪了燈下情人的投影肖像,布塔德斯接著把黏土按在投影輪廓中,捏出了女兒情人的浮雕肖像,再燒製定型。這則故事同時記載了繪畫與雕塑的起源,到了十八世紀,由於透視法、投射法與光學儀器已臻成熟,將3D立體轉成2D平面,已非難事,古希臘這則記載平面造型與立體浮雕轉換的故事,在當時的崇古風潮中,成為許多藝術家筆下的題材。巴托洛奇亦藉此展現他高超的細點技法,並納入原本故事中沒有的小愛神,將愛情與思念化為具象。

法國畫家雷格諾(Jean-Baptiste Regnault, 1754 – 1829) ,【繪畫的起源】(Dibutade ou l’Origine de la peinture), 1786。
巴托洛奇作品【繪畫的起源】
巴托洛奇作品【繪畫的起源】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