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請私訊。
法國人布雷頓(Jean-Baptiste Joseph Breton)最為人稱道之處,是他在速記上貢獻,出版相關的速記練習,也推動速記組織。不過,他在1811年出版的【縮影中國,大清帝國工藝服飾選】4本口袋圖書(1812年增補另外2本),倒是現在他在藏書界中留名的關鍵。這套書中共有79張(連增補的2冊共108張)關於中國的圖像,涵蓋了軍隊、祭典、傳統服飾、武器、運輸工具、工藝、器物、玩具與其他日常用品。

【縮影中國,大清帝國工藝服飾選】第一冊的書名頁與書名頁插圖。
大部分的圖像乃是根據法國政府官員貝當(Henri Léonard Jean Baptiste Bertin, 1719-1792)的素描收藏製圖。這位貝當是位中國迷,曾贊助兩位中國天主教徒來法國學習數年,也支持耶穌會的中國傳教運動。他相關的中國圖像收藏,看來出自兩位英國藝術家梅森(George Henry Mason, 1770 – 1851)和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 1767-1816)之手。梅森曾到過廣州,出版過【中國服飾】(The Costume of China, 1800)和【中國刑罰】(The Punishments of China, 1801)二本膾炙人口的插圖書籍。威廉・亞歷山大曾隨同馬戛爾尼使團訪問中國,留下許多水彩畫作,記錄了18世紀末清朝城鄉官民的風貌。【縮影中國】書中的插圖刻製細膩,上彩師傅手法高明,色彩層次多變,讓此書的美學價值大增。
這4本書的裝幀師何內・西米耶(René Simier, 1772-1843)是十九世紀法國重要的裝幀師之一。1798年,他退伍後,便投入裝幀製作,很快就展露頭角。1809-1812年,他成為拿破崙第二任妻子皇后瑪麗·路易莎(Marie-Louis, 1791-1847)的裝幀師。隨著拿破崙帝國垮台,西米耶繼續自己的事業,開創出新的風格與技法,在波旁復辟(Restauration, 1814-1830)時期,結合燙金與壓花的裝幀技法,引領風潮,成為國王路易十八(1755-1824)的裝幀師,見證從新古典過渡到浪漫主義這段時期的書籍裝幀製作。

裝幀師西米耶(René Simier, 1772-1843)復辟時期的裝幀作品。

裝幀師西米耶(René Simier, 1772-1843)浪漫主義時期的裝幀作品。
【縮影中國】4冊應是在1811年完成的裝幀作品,當時西米耶仍為瑪麗·路易莎服務。他所採用的手法,卻是另外的裝幀師波伽里恩(Jean-Claude Bozerian, 1762-1840)開創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又稱波伽里恩風格,在書封的邊緣,透過粗細不一的燙金線條構成飾框,再在其中填入各式燙金花樣,在書背處,以如繁星的細點與花飾填滿竹節隔出的部位。波伽里恩的風格為當時的拿破崙王室喜愛,西米耶自然受其影響。

裝幀師波伽里恩(Jean-Claude Bozerian, 1762-1840)的新古典主義風格裝幀。

西米耶(René Simier, 1772-1843)受新古典主義影響而製作的裝幀。
這套書曾被巴黎古書商Pierre Chrétien經手過,亦被法國政治家馬考男爵(Ange-Ferdinand-Armand, baron of Mackau, 1832 – 1918)收藏,他是法國海軍軍官馬考馬考男爵安格·雷內·阿曼德(Admiral-Baron Ange de Mackau, 1788-1855)之子。他父親在擔任海軍和殖民地大臣期間所促成的馬考法,奠下法國廢除奴隸制的基礎。

法國政治家馬考男爵(Ange-Ferdinand-Armand, baron of Mackau, 1832 –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