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請私訊。
名稱:自治城市法蘭克福全景(Panorama der Freien Stadt Frankfurt am Main, aufgenommen von dem Thurme der Deutsch-Haus Kirche in Sachsenhausen)。
作者:F. J. Ehemant/ Ernst Rauch, F. Jügel & Nilson。
技法:粉末腐蝕法(aquatint)與手繪上彩。
年代:約1840。
尺寸:紙面 51 x 72 cm/ 畫面 41 x 66,5 cm。(PD-012)
這是德國重要商城法蘭克福約1840年的景觀圖,由當時曼河對岸的薩克森豪森區(Sachsenhausen)的教堂德國之屋(Deutsch Haus, 今Deutschordenshaus)塔樓上鳥瞰該城市區。當時的大教堂(Sankt Bartholomäus)塔樓尚未完工,而1833年完工的保羅教堂(Paulskirche)已出現在舊城區左側。這類城市景觀圖,自歐洲中古時期的手稿書籍中,便已見到蹤影,到了印刷術發明後,很快便出現在許多介紹歷史與地理的書籍中。
法蘭克福自中世紀起,即成為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自由王城,為歐洲貿易路線的匯集地,數百年來,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加冕所在,後發展成為歐洲重要的貿易與金融城市之一。1816到1866年間,法蘭克福是德意志邦聯的首都及邦聯議會的所在。1848年,在法蘭克福聖保羅寫下德意志史上第一部民主憲法。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法國戰敗,日耳曼全境改稱德意志帝國,雙方在此簽訂法蘭克福條約,由德國併吞今法國洛林與亞爾薩斯等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蘭克福遭受33次嚴重的轟炸,80%的建築物付之一炬,千年古城變成一片廢墟。戰後,法蘭克福獲得再造,但僅重建少部分極具歷史代表性的建物,例如皇帝大教堂及市政廳所在的羅馬廣場,其餘城市建設皆為新造。

這張粉末腐蝕製作的版畫,圖稿為德國杜賽多夫學派風景畫家艾爾曼(Friedrich Josef Ehemant, 1804 – 1842)所繪,由當時德國名重一時的版畫家勞赫(Ernst Rauch, 1797-?)與柏林美院銅版藝術教授容格(Friedrich Jügel, 1772—1833)刻製。淡藍色的水彩上色,更增添全畫的風采,為不可多得的精品,可以見到這座古城未被戰火摧毀前的面貌。
相對於細點技法,粉末腐蝕法(推薦閱讀:表現力強大的粉末腐蝕法)不僅開創銅版技法的新紀元,可與直刻、蝕刻並列為銅版的代表技法。在十八世紀時,更由於西班牙的大畫家哥雅(Francisco Jose de Goya, 1746-1828)運用粉末腐蝕法創作出動人的版畫藝術傑作,開發了粉末腐蝕法的表現能力(推薦閱讀:西班牙畫家哥雅的版畫奇幻之旅)。今日的版畫世界由於粉末腐蝕法的存在,呈現出多變的藝術風貌。
這一技法的發明人為法人勒普宏斯(Jean Baptiste Le Prince, 1734-1781),這位藝術家十八歲時娶了一名四十歲的寡婦,後來無法忍受這樁婚姻,而逃到俄國。他在俄國時,以自己的素描作品為底稿,試驗自己發明的粉末腐蝕法。他試著在蝕刻線條中造成面狀的色調效果,為了達成這種效果,他在特製的箱子中撒上瀝青細粉,然後讓瀝青細粉在箱中飄揚起來,待粉末落下之際,將已先完成腐蝕的銅版畫面插入箱中,承接粉末。這些粉末會均勻密佈版上,在繼續以火加溫後,變成透明泡末附著於銅版上,如果要取得較細小的泡沫,可以在較大顆粒的粉末落完後,再插入銅版承接較細小量輕的粉末。這些泡沫具有防腐性,但其間的空隙可繼續容納腐蝕劑。在印製時,泡沫部份形成細小的白點,而其週遭被腐蝕的部份則承載油墨,形成塊狀的色調。如要在畫面中取得留白的地方,可事先在版面上塗上防腐劑。至於要在畫面中造成濃淡的色調,則將淡色部份覆以防腐劑,再次進行腐蝕。而再被腐蝕的部份,因能承載更多油墨,自然色調變濃。如此一來,粉末腐蝕法的不同色調之間的界限明顯,不像磨刻法的色調呈現明暗漸進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