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畫家安東尼歐‧巴札吉—康塔尼歐(Antonio Barzaghi-Cattaneo, 1831-1922)先在瑞士故鄉盧加諾(Lugano)的索瑪士格修會(Somasker)美院接受藝術啟蒙教育,後至義大利米蘭的布瑞拉美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學習。這間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搖籃,惠其良多,他的老師喬塞伯‧貝提尼(Guiseppe Bertini, 1825-1898)嫻熟壁畫,巴札吉—康塔尼歐後亦在壁畫上成就輝煌。

回眸,油彩畫布,1876。

回眸,油彩畫布,1876。

結束在米蘭的學業後,巴札吉—康塔尼歐在義大利各地旅行,特別鍾愛佛羅倫斯與威尼斯,在文藝復興與巴洛克藝術上,鑽研甚深。1860年後,他擷取義大利與英國的歷史片段,鋪陳他的歷史畫,技法精嫻,展現古典的學院派風格,甚受義大利與瑞士年度美展推崇。之後,他關注瑞士歷史,主角人物多非民族英雄,而是地區的人物。除了歷史繪畫外,他亦擅長宗教、風俗、肖像與風景。至於他在壁畫上的長才,也體現在各大瑞士公共建築與教堂中,例如1867年,他為特里斯特(Trieste)的東正教教堂聖史比迪翁(San Spiridione)繪製一系列壁畫,接下來又為琉森(Lucerne)的市政廳添上動人的作品;1875年,他為霍根(Horgen)鎮的新教教堂創作兩幅大型壁畫,1890年後,伯恩的聯邦議會大廈(Bundeshaus)亦委託他繪製壁畫。1883至1886年,他在巴黎停留,成為炙手可熱的肖像畫家,後來亦至倫敦與都柏林發展。1906年至1908年,他成為瑞士聯邦美術協會委員(Eidgenössische Kunstkommission)。

瑞士伯恩的聯邦議會大廈中大廳中安東尼歐‧巴札吉—康塔尼歐所繪製的壁畫,藉此呈現瑞士的國家象徵。

瑞士伯恩的聯邦議會大廈中大廳中安東尼歐‧巴札吉—康塔尼歐所繪製的壁畫,藉此呈現瑞士的國家象徵。

巴札吉—康塔尼歐並不隸屬當時任何的現代畫派,反而偏愛文藝復興後期的敘事風格,在十九世紀後半葉風起雲湧的藝術風潮中,獨善其身,他堅實的技法與駕馭題材的過人能力,不僅讓他在眾多美展中獲獎,也受到時人的歡迎與追捧。這幅《愛之歌》,兩位女子身著文藝復興風格的絲絨服飾,一位彈奏曼陀林,一位翻動樂譜,兩人神情專注,彷彿深怕錯過一段完美的樂句。畫家在構圖上著力甚深,沿用巴洛克時期的對角構圖,增加畫面動態,兩位女子的雙手,因為動作各異,而有各自的語言,動靜穿插,戲劇張力因而浮現,眼神的拿捏,亦如畫龍點睛般,捕捉到融入音樂的瞬間。

《愛之歌》

《愛之歌》

他的筆法,出自古典,卻揮灑靈動,不拘一格,層次豐富,從前景桌上的織花毯子,再到女子手中的曼陀林、絲綢袍服、頭髮與帽子,最後來到背景中的書架,有如跌宕的樂句。巴札吉—康塔尼歐另有一幅名為《愛之歌》(Canzone d’amore)的作品,只單獨畫出那位彈曼陀林的女子,現已成為瑞士的文化財產。這幅《愛之歌》應是同時期的作品,完成於1885年,出自畫家旅居巴黎的時期,模特兒可能是巴黎的年輕貴族女子,畫家擅長的文藝復興藝術語言,為兩位女子留下婉約古典的永恆面貌。

《愛之歌》(Canzone d'amore),出自:瑞士文化財產資料庫(Datenbank Schweizer Kulturgüter),1970.01.01.

《愛之歌》(Canzone d’amore),出自:瑞士文化財產資料庫(Datenbank Schweizer Kulturgüter),1970.01.01.

《愛之歌》局部。

《愛之歌》局部。

作者:Antonio Barzaghi-Cattaneo 
名稱:愛之歌(Chanson d’amor)。
署名:左下角署名A BRAZAGHI,畫布背後標註A BRAZAGHI Cattaneo Paris 1885 Chanson d’amor。
技法:油彩畫布。
年代:1885。
尺寸84 x 57 cm (33 1/16 x 22 7/16in)。(PA 070)
《愛之歌》局部。

《愛之歌》局部。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