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劇作集版本眾多,除了第一版外,最膾炙人口的,當屬這套被稱為保德勒的莎士比亞版(Boydell Shakespear)。這套獨特之處,在於其大尺寸的半開篇幅。除了莎翁作品的第一版外,這套劇作集可說是藏書家夢寐以求的版本。催生這套莎士比亞版本的約翰‧保德勒(John Boydell, 1720-1804),自己便是一位傳奇人物。他生於英格蘭的道靈頓(Dorrington),1739年,他成為國會議員約翰‧羅騰(John Lawton)的家僕,並隨之搬遷到倫敦。一年後,就像當時許多有進取心的年輕人,保德勒為了尋夢,航行到東印度,最後,卻為了他的情人,後來的妻子伊麗莎白‧羅伊(Elizabeth Lloyd),放棄原本的計畫,回到夫林特郡(Flintshire)。 

插圖書名頁:繪畫與詩藝伴隨莎士比亞,班克斯(Thomas Banks, 1735-1805)石雕刻製,史密斯(Benjamin Smith, 1754-1833)銅版。

插圖書名頁:繪畫與詩藝伴隨莎士比亞,班克斯(Thomas Banks, 1735-1805)石雕刻製,史密斯(Benjamin Smith, 1754-1833)銅版。

莎士比亞紀念像,依據約翰‧保德勒的素描手稿製版。

莎士比亞紀念像,依據約翰‧保德勒的素描手稿製版。

保德勒很早就意識到他個人在版畫創作上的藝術才能有限。1751年,他開始購買其他藝術家的版畫發行,例如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 1697 ~ 1764)等,以彌補開銷。這種藝術家與版畫商人的雙重角色,改變了印刷作坊的傳統組織方式。在1740年代,自己獨立開店是相當冒險的,因為當時並沒有嚴格的版權法,至於1734年通過的版畫版權法令,也鮮少被提及,盜版嚴重影響像保德勒這樣的出版商的獲利。然而,保德勒年輕時就承擔創業責任,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野心和進取精神的人,敏銳的先見之明,也一再為他的事業帶來種種創舉。

1761年,保德勒決定嘗試以交換版畫作品的方式,出口英國版畫到法國。過去,由於英國版畫的品質不高,因此一直被法國拒絕。為了改變英國版畫粗糙的印象,必須印製出令人驚艷的作品,最後,保德勒雇用英國版畫先鋒威廉‧伍列特(William Woollett, 1735-1785)刻製畫家理查‧威爾森(Richard Wilson, 1714-1782)的《處死妮奧普的孩子們》 (Destruction of the Children of Niobe),獲致極大成功,促成法國人接受交換作品的交易方式。實際上,這是第一件在法國大受歡迎的英國版畫。1770年代,英國版畫出口多過進口數倍,應該歸功保德勒的努力。

《暴風雨》(The Tempest),第一幕,第二場。

《暴風雨》(The Tempest),第一幕,第二場。

《暴風雨》,第二幕,第二場。

《暴風雨》,第二幕,第二場。

《暴風雨》,第三幕,第一場。

《暴風雨》,第三幕,第一場。

保德勒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莎士比亞計畫,龐大複雜的工程,花掉了他將近二十年的光陰。這個計畫分成三個部分:一、成立一個公共藝廊,展出描繪莎士比亞戲劇場景的畫作;二、出版莎士比亞劇作集插圖版(即我們這套保德勒莎士比亞版);三、根據畫作製作全開版畫圖冊(A Collection of Prints, from Pictures for the Purpose of illustrating the Dramatic Works of Shakespeare, by the Artists of Great Britain, London, 1803 [1805],Elephant folio 70 x 52 cm)。這個龐大的莎士比亞計畫是1786年在保德勒侄子約書亞‧保德勒(Josiah Bodell)家中成形的。當天,晚宴賓客眾多,包括為喬治三世作畫的畫家班哲明‧威斯特(Benjamin West, 1738-1820)、名畫家喬治‧羅美妮(George Romney, 1734-1802)、王室書商喬治‧尼可(George Nicol, 1740?-1828)、詩人威廉‧哈勒(William Hayley, 1745-1820)、古典文學譯者和學者約翰‧戶勒(John Hoole, 1727-1803)、工程師丹尼爾‧柏斯懷特(Daniel Braithwaite)。另外,許多資料也顯示畫家保羅‧山德比(Paul Sandby, 1731-1809)也在列。他們談及英國藝術的前景時,保德勒表示希望藉著出版,協助英國歷史繪畫的發展,希望可以一掃其他國家對英國沒有歷史繪畫的歧視。從他過去成功推動英國版畫產業的過程,他確信只要適當的鼓勵與合適的主題,就能創作出優秀的歷史繪畫作品。如果能找到合適的主題,他將致力於此事業。此時,喬治‧尼可表示,那除了莎士比亞,不會有其他更適合的,而眾人一致認同。

喬治‧尼可的提議,有其社會背景。莎士比亞的作品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再次受到歡迎,發行數個版本,同時隨著劇院演出,也發行許多的插畫版本。此時,莎士比亞不單因為上流社會雅好藝術,也因作品包含多元文化,同時受到中產階級關注。莎士比亞原被視為舞台劇作家,隨著劇院頻繁演出,莎士比亞的形象逐漸轉化成為「偉大的作家」,出版品也一分為二,針對兩個不同的族群發行,一是考慮一般大眾在家中、郊遊時閱讀,因此開本較圖書館內使用的圖書短小、易於攜帶,多搭配插圖,主要對象為年輕女性與青少年。另一族群,則為學者註解版本,由作家學者編輯,附上大量註解,專為研究莎士比亞者所出版。十八世紀末,保德勒計畫出版的劇作集,則融合兩派的需求,一方面搭配插圖,同時使用當時專研莎士比亞有成的學者喬治‧史帝文斯(George Steevens, 1736-1800)的註解版本。

《一報還一報》(Measure for Measure),第二幕,第四場。

《一報還一報》(Measure for Measure),第二幕,第四場。

《一報還一報》,第四幕,第三場。

《一報還一報》,第四幕,第三場。

十八世紀末,不僅是英國品味轉變的一個關鍵時刻,也是英國形塑自己民族藝術的濫觴時期。過去,歐洲大陸的藝術在西方世界引領風騷,但到此時,英國在藝術上,逐漸嶄露頭角。保德勒與其姪子約書亞共同出版的九大冊莎士比亞,可說順應這個攸關民族藝術發展的潮流,甚至肩負領導的角色。在這個計畫中,他們有著許多史無前例的舉動:

  • 投入空前的製書成本:為了印製書籍,他們重新設計與鑄造字體,印刷油墨也重新調配,甚委託製作全新的高級紙張,後來成為英王室御用的紙張。第一本莎士比亞劇作出版於1791年,最後一本則是1805年,整個計畫花費高達三十五萬英鎊,約為今日的三千六百萬英鎊。
  • 自建廠房:由於製版與印刷的方式都是過去所沒有的,因此他們蓋了製版廠,甚至印刷廠。
  • 新的推銷方式:在報紙上刊登發行廣告,結果大受歡迎,民眾搶著排隊付訂金,訂閱者多為倫敦的新興資產階級,而不是傳統的貴族。買主必須預付訂金,尾款在收到書後給付。
  • 提高藝術家的地位:這九大冊書中,共有九十六幅銅版畫,每個劇作至少有一幅插圖。書中插圖是由英國十八世紀的知名畫家與版畫家共同製作完成。除了當時任英國皇家學院主席的名畫家雷諾斯(Joshua Reynolds, 1723-1792)享用高額酬金(1500英鎊)外,保德勒一般給付畫家的費用在105到210英鎊之間,而版畫師的費用則在262到315英鎊之間,這樣的費用支出絕無僅有,因此提升藝術家的地位與生活,也讓他自己受人景仰。
  • 提升藝術技法:如此龐大的工程,也推動版畫技法的提升,學者相信多種版畫技巧被應用在版畫製作上,諸如銅版直刻、細點技法、美柔汀與粉末腐蝕法。
    《錯誤的喜劇》(The Comedy of Errors),第一幕,第一場。

    《錯誤的喜劇》(The Comedy of Errors),第一幕,第一場。

    《錯誤的喜劇》,第四幕,第四場。

    《錯誤的喜劇》,第四幕,第四場。

    《莎士比亞劇作集》,馬皮精裝,燙金書名。

    《莎士比亞劇作集》,馬皮精裝,燙金書名。

    作者:Shakespeare, William (1564-1616)
    名稱:《莎士比亞劇作集》.The Dramatic Works, 9 vols., edited by George Steevens, 96 engraved plates, contemporary diced russia, gilt, folio, by W. Bulmer & Co. for John & Josiah Boydell, 1802.
    署名:W. Bulmer & Co. for John & Josiah Boydell。
    技法:活字印刷,銅版蝕刻,馬皮精裝,燙金書名。
    年代:1802。
    尺寸:約42 x 30 cm。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