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略略敘述餐飲用具的歷史,這次要來談談濾茶器,原因沒有別的,只因有太多令人驚喜的設計了,非常想要與大家分享。

西元前三世紀,中國就有了茶葉的記載,不過,當時似乎把茶當成草藥的一種,拿來滋養身體。後來,人們開始種植茶樹,並逐漸發展乾燥和加工茶葉的方式,並被當作貢品獻給皇帝後,茶一度成為上流社會的炫富商品。直到客棧、酒店和飯館開始提供茶水的服務與販售,茶飲才漸漸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中。

公元四、五世紀時,茶葉開始被當作商品,用來與中國鄰近國家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易。至於將茶飲文化吸納,並發展出人手一杯茶的英格蘭,則是在1660年首度嘗到茶清甜的滋味。當時的茶相當稀少而昂貴,也因此茶杯跟茶湯匙都要比今日的來得小:一湯匙約4.37公克。聲稱為英格蘭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倫敦憲報(The London Gazette),於1686年,首度以茶湯匙為廣告商品,由此可見茶飲在英國受歡迎的程度。這種情況延續到1710年,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開始直接從中國進口茶,茶的價格瞬間下跌,茶杯與湯匙的份量也跟著變大了。

P1120829

然而,東印度公司把鴉片賣到中國,再用收入買茶。中國則將靠茶賺來的白銀,向印度來的英國商人買鴉片。這穩定的貿易關係持續了近兩百年,卻是一段血淚歷史…….。

中國人喝茶使用陶壺,讓茶葉在熱水的交融下,展開葉片,釋放當中的香氣與單寧。這老祖先的習慣,直到今日並沒有太多的變化。西方人熱愛飲茶的程度,不下東方人,一天十小杯的不在少數,也因此發展出其獨特的濾茶器。撇開常見的球狀濾茶器,今日的濾茶器,強調個人使用,以及紓壓有趣,讓人在飲茶之間,另有一番遊戲之感。

1

湯匙狀的濾茶器,將茶葉包覆在貝殼狀的器皿中,相較球狀的濾茶器,帶出的味道較為清淡。 好想帶回家 ~

3

Fred & Friends是一群來自美國的設計師,他們致力於創造讓人們意想不到的驚奇,觀看其產品設計,總感到新鮮有趣。好想帶回家 ~

4 機器人濾茶器由1922年在美國創立的生活用品品牌Kikkerland設計。好想帶回家 ~

5

黃色潛水艇則是由以色列設計工作室OTOTO所設計。好想帶回家 ~  

                           6-16

來自國內的明訊國際hikalimeda) 也推出多款有趣的設計,其中一款就是鯊魚造型的濾茶器。好想帶回家 ~  

7

美國DCI的糖果拐杖濾茶器。 好想帶回家 ~ 

8

1850 年創立的英國家族企業Kitchen Craft,在創始人努力下,成功拓展旗下的系列品牌。超過600種日常廚房內的必需品,為家居與餐廚提供更多美好的選擇。好想帶回家 ~ 

最後介紹義大利品牌ALESSI的鳥兒濾茶器(The Alessi Tea Matter Melodic Tea Strainer),精神取自中國人閒暇時刻,會一邊逗鳥,一邊飲茶。目前還不確定台灣是否引進,先看看影片過過癮吧!

在這些濾茶器中,哪個讓你會心一笑?濾茶器讓古早的茶文化,與時下的設計精神相遇,碰撞出新的火花。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