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一個看似簡單,但卻不易說得明白的概念,這是一種特定的表現方式,從個人的行為,到藝術創作,甚至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我們都可找到類似的蛛絲馬跡。今天,更是一個風格雜陳的世代,過去的養分與今日的創意,造就了五花八門的各式風格,每個風格的誕生,都是一齣動人的戲劇。 

從《美神沐浴》這尊大理石經典雕像,我們可以見到法國十八世紀時代風潮的遞變過程,奔放的洛可可,開始脫去華麗與繁複的裝飾,逐漸進入低調簡潔的新範疇。1730年代崛起的洛可可風,走的是纖細和輕快的調子,但依然保留了巴洛克時期的繁複與和精細。但到了十八世紀中葉,一種典雅內斂的新風格逐漸浮出檯面,後人多以路易十六風格稱呼之,不過,路易十六1774年登基,這個風格那時早已成熟綻放了。 

1757年,法科涅(Étienne Maurice Falconet, 1716-1791)完成了這尊現在收藏在羅浮宮的《美神沐浴》雕像,我們粗略解析這件作品,應可看出一個西洋藝術史中在形式與藝術思想上完美結合的典範。

羅浮宮館藏的《美神沐浴》

羅浮宮館藏的《美神沐浴》

法科涅的老師巴布蒂斯特‧勒莫恩(Jean-Baptiste Lemoyne,1704 – 1778)發掘了這位雕塑界的新秀。1754年,讓法科涅躋身巴黎美院的作品《克羅托納的米隆》(Milo of Croton),仍然保有他老師的特徵,在雕像的模塑上,凸顯戲劇張力,主角的情感宣洩直接,動作誇張,藉此刻繪古希臘這位角力大師遭野獸攻擊身亡的場面。

《克羅托納的米隆》

《克羅托納的米隆》

然而,三年後的《美神沐浴》,法科涅不再追求攝人的張力,趨向寧靜內斂,線條溫雅,並且換上全新的造型與肢體安排,向心的結構取代洛可可典型的放射造型。沐浴少女低下頭,身子略微前傾,單手輕扶木樁,以及右手與側身的平行呼應,動線往內集中,有如一個生生不息、週而復始的流動。相較之下,《克羅托納的米隆》顯得浮誇,造型處理不盡合理,細節各自獨立,缺乏整體美學理念。法科涅為了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合一,在《美神沐浴》這尊雕像中,省略了許多裝飾元素,從頭髮的髮飾、近乎全裸的身體沒有多餘的遮掩,甚至理性合宜的動作,都與洛可可時期的雕塑作品,大相逕庭。法科涅此後的作品,都可看出這樣的表現方式,不僅確立了自己的風格,也成了路易十六時代的典型代表。雖然,他那溫婉恬靜的優雅輕盈,最後逐漸走入歷史,而被之後新古典主義的嚴謹理性取代。 

儘管法科涅在後來的創作上,已脫離之前的風格羈絆,但今日的藝術史家,仍籠統將他納入十八世紀的法國洛可可雕塑家中。的確,在十八世紀中葉,新的藝術思潮已在法國開花結果,但是,洛可可風格才正展現其強大的影響力,歐洲其他國家立刻陷入爭相模仿與創新的階段,直到十九世紀初期,才告一段落。因此,法科涅著名雕像的其他版本,往往還會添上一些額外的裝飾,甚至在大理石的雕琢上,也更強調細節。譬如,1763年的作品《畢馬龍與葛拉蒂亞》(Pygmalion and Galatea),展現古希臘雕刻家畢馬龍見到自己夢寐以求的理想雕像化成真人的那一刻,收藏在俄國隱士博物館(Hermitage)的版本,便可見頭髮精雕細琢等豐富的細節,可以想見當時人們的風尚品味走向。

《美神沐浴》其他版本(髮上多了花飾

《美神沐浴》其他版本(髮上多了花飾)

《畢馬龍與葛拉蒂亞》(Pygmalion and Galatea),1763年 羅浮宮版本

《畢馬龍與葛拉蒂亞》(Pygmalion and Galatea),1763年 羅浮宮版本

《畢馬龍與葛拉蒂亞》(Pygmalion and Galatea),1763年 俄國隱士博物館版本

《畢馬龍與葛拉蒂亞》(Pygmalion and Galatea),1763年 俄國隱士博物館版本